感知,就是感觉和知觉。简单的说,就是通过眼睛看、通过耳朵听,通过鼻子闻等,把物体的各个属性都有机地结合起来。
而美术教育,可以说是帮助培养孩子感知力的一大利器。
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》中写到:
“我坚定地相信,儿童的图画是通过逻辑认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。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,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。”
那么美术究竟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感知力的呢?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就有一个片段的实例解释。
开始时,我先教儿童写生。我们画树木、花草、动物昆虫、鸟类。不管图画的结构是多么简单,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、思维、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的。有一次我们画长着三叶草的田野。有些孩子力求把整个开满鲜花的田野、云彩、蔚蓝的天空、歌唱的云雀都统统画进去。在另外一些孩子的画里,我看到画的是一株开花的三叶草和落在花瓣上的只蜜蜂。而另外一个女孩子,整个画面上画的就是一只蜜蜂的翅膀、三叶草盛开的花朵的一片花瓣和太阳我们又专门组织了几次旅行,到“思维的发源地”(自然界)去,以便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。
我们在湖边上画朝霞和晚霞,在草地的牧场上画晚上的篝火,画候鸟飞向温暖的远方,画春汛的情景。我高兴地看到:儿童把那些使他们激动、赞叹和惊奇的东西描绘下来,这就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。
当儿童在画那些体现着美的事物时,对美的感受好像要求表现出来,激发着儿童的形象思维的觉醒。我逐渐地、一步接一步地数给儿童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;孩子们学会了表现光亮、阴影和透视。早在一年级,创造性就在儿童的绘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,孩子们在图画里编故事,画童话。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。我相信,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象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间接的联系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图画能“打开话匣子”,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、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。
美术为什么有这样的优势呢?因为美术是孩子的第一语言,能表达、能创作、能探索、能组织、能自主的创造。在绘画时,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能够事半功倍的帮助培养孩子的感知力。